结合 DRGs、成本管理的医院绩效管理方案和激励体系设计
- 陈显莉 人事圈 | 2021-01-26 10:45:56
绩效改革一直是医院非常关注的一把手工程,即由院长牵头,人事科、绩效办或办公室执行,全院参与的重大改革项目。随着这一两年 DRGs 引入医保支付体系,光是理解新型的支付形式和层出不穷的新政策就已经非常费劲,还需要在此影响下拿出完善的绩效改革方案,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丁香人才请到陈显莉老师,为大家讲解结合 DRGs、成本管理的医院绩效管理方案和激励体系的设计,以下内容来源来陈老师的讲述。
定位:对应国家政策方向及标准,对标同业优秀医院,进行绩效和薪酬改革,服务于医院未来健康长远的发展。
薪酬哲学:医院基于职责(职务/岗位)、能力(工龄/学位/职称)、绩效(科室 KPI/工作量等)等因素支付薪酬。
薪酬水平策略:对照国家政策规定和对标市场水平,医院薪酬在中等偏上的水平。
价值导向:以公益性、知识价值、医疗质量为导向,鼓励优化病种和收入成本结构、扩大服务量、提升效率;鼓励多劳多得,更鼓励优绩优劳,兼顾公平和结构调整;提升医院临床专业、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声誉和影响力,促进学科发展。
医院的终极发展目标可概况为「以合理的资源消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资源支撑」是实现此目标的两大支柱:通过绩效改革,强化人员激励,使其能力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医疗服务能力的增强;建设成本管控体系,实现合理资源消耗,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医疗资源支撑。
通过医疗行为与资源消耗的匹配,实现绩效激励与成本管理的融合,从而保障医疗服务能力的发挥与医疗资源消耗的匹配与一致。
DRGs 支付实行之后,绩效可以分为医疗服务指标、工作量指标和运营指标三类,成本则是层层分摊和叠加,最终以病种成本呈现。通过作业模型,将医疗行为和资源消耗结合起来。
大部分的医院中绩效改革都是一把手工程,但实际落地的过程中需要人事科人员去执行。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全流程都需要数据的支撑,然后找到绩效存在的问题,到结构的设计,最后进入 IT 支撑。
1. 找到问题:详细调研
通过广泛的各级干部访谈、各科室员工意见调查以及更详细准确的数据与对标分析,进一步识别需要通过绩效项目解决的问题,明确项目目标;同时访谈与调查中有效引导各级职工对绩效改革的正确理念,促进后续绩效改革方案的顺畅执行。
在医院绩效方案设计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调研,调研不够充分,将直接导致方案有问题,前期的调研引导不够,后期跟科室见面聊时,也容易导致返工。
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一个经历,在做一家医院的评价时,有一个数怎么也算不准,来回折腾了一个多月,最后发现这个指标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力不到千分之三,我就跟院长说,要么这个数你就硬拍,要么就取消掉这个指标,所以就是跟大家说,在采集数据的时候,还是要关注一点不同数据对结果的影响力有多大。
除了调研数据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运营指标,对本院和对标医院的运营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核心问题,比如在帮助某一家医院进行绩效调整时,院方想先做行政部分,但是运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收入贡献了全院收入的 80% 以上,所以我们建议先从重点住院科室入手,于是神外成了第一个试点科室,从试点科室看到住院收入比例特别高是因为几乎不开展日间手术。这就是从运营数据上找到的问题。
2. 设计绩效薪酬结构
绩效薪酬的结构设计有 6 大注意事项:
历史数据参考;
其他医院数据参考;
人力成本总额支出增幅<医院成本支出增幅<医疗收入增幅;
确定各系列的实际编制情况与规定编制是否匹配;
确定各系列员工的平均收入是否符合当地市场及医院实际价值需求;
解决因业务发展而导致各系列奖金存在不均衡问题。
在设计绩效薪酬结构时,需要总体设计,分步实现。不要一开始就医技护药后勤各是如何设计,否则有可能对整体效果大打折扣。
3. 建立科室和岗位价值的评价体系
为什么要提科室和岗位价值的评价体系呢?在此之前给大家引入一个概念——基础绩效。
我们发现医院体量越大,绩效在薪酬中所占的比例越高,有一家非常典型的医院,绩效部分占比接近 90%,固定工资就只能占不到 10%。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在企业当中,像销售这样非常看重业绩的岗位,风险收入都很少占到这么高的比例,在医疗行业中过高的风险收入会导致一系列的短视行为。再结合这家医院近年来人才外流,尤其是优势学科的人才外流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我们设计了基础绩效,把原先的绩效薪酬重新分配,拿出 20% 的额度做成基础绩效。
而不同科室和岗位的基础绩效的多少,根据科室和岗位价值的评价体系来确认,调整周期设置为一年,以此来保证基础绩效的合理性,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
科室和岗位价值的评价体系有两种设计思路:
一是利用现有成熟通用的评价方案(岗位价值评价);
二是开发适合组织特点的个性化评价方案(科室价值评价)。
下表中的评价要素为举例,不同地区的不同医院在构建评价体系时,一定会存在差异,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确立了评价要素之后,各要素的价值系数也不相同,对于医院的重点学科、待促进的学科、需限制的学科,价值系数都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4. 设计考核绩效体系
除开基础绩效,医院的考核绩效体系一般分为 3 大类:工作量绩效,运营绩效,管理绩效。
工作量绩效:比如用 RBRVS 的点数表示工作量,或者单价制,在引入 DRGs 支付之后,还可以以此来做一定的调节。坦率来讲,在我的实际工作中,美国的 RBRVS 很难直接拿到中国的医院上来用,基本都要根据医院多年做下来积累的一些经验值进行调整。
运营绩效:可控成本和其他成本。
管理绩效:设置核心考核 KPI。
5. 二次分配
算出来各科室的绩效薪酬之后,涉及到从科室到个人的二次分配。二次分配是不是从医院直接到个人?我不建议这么做,从逻辑上要计算是可以的,算工作量绩效时是基于患者信息,而患者跟医生是绑定在一起的,所以可以很明确地算出每个医生的绩效薪酬的数额,但是需要给到科室主任管理的权限,然而又不能全给到主任,否则就失去了绩效的导向作用。
一般医院会给到科室主任一定的分配比例,至于是 20% 还是 50%,取决于科室主任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成熟度。
这个过程中有一点特别提醒的是,无论是前期的调研,中间的价值评价,还是设计的绩效方案,都需要跟医院的各科室,尤其是比较难应付的科室达成一致,保证程序的公正性,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引导和沟通,让大家认可最终的结果。
6. 预期效果-促进医院综合发展
绩效改革的最终效果是促进医院的综合良性发展,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去检查改革的成效。
一是在医院重点监控的定性的一些指标上是否有一定的提升,比如满意度等;
二是在医院的经营数据上是否有定量的改善,比如科室收益分析等。
7. 风险控制
在进行绩效改革时,需要进行风险控制。
第一个就是一把手工程,如果院长不重视,或者说管理班子不那么和谐,那在整个方法上都会是有变化的。
第二个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总额和增量。
第三个是科室与岗位价值评估是基础。
因此,丁香人才请到陈显莉老师,为大家讲解结合 DRGs、成本管理的医院绩效管理方案和激励体系的设计,以下内容来源来陈老师的讲述。
01绩效改革总体目标和定位
定位:对应国家政策方向及标准,对标同业优秀医院,进行绩效和薪酬改革,服务于医院未来健康长远的发展。
薪酬哲学:医院基于职责(职务/岗位)、能力(工龄/学位/职称)、绩效(科室 KPI/工作量等)等因素支付薪酬。
薪酬水平策略:对照国家政策规定和对标市场水平,医院薪酬在中等偏上的水平。
价值导向:以公益性、知识价值、医疗质量为导向,鼓励优化病种和收入成本结构、扩大服务量、提升效率;鼓励多劳多得,更鼓励优绩优劳,兼顾公平和结构调整;提升医院临床专业、学术、科研等方面的声誉和影响力,促进学科发展。
02绩效与 DRGs、成本管理的深度结合
医院的终极发展目标可概况为「以合理的资源消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资源支撑」是实现此目标的两大支柱:通过绩效改革,强化人员激励,使其能力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医疗服务能力的增强;建设成本管控体系,实现合理资源消耗,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医疗资源支撑。
通过医疗行为与资源消耗的匹配,实现绩效激励与成本管理的融合,从而保障医疗服务能力的发挥与医疗资源消耗的匹配与一致。
03绩效与 DRGs、成本管理整体方案
DRGs 支付实行之后,绩效可以分为医疗服务指标、工作量指标和运营指标三类,成本则是层层分摊和叠加,最终以病种成本呈现。通过作业模型,将医疗行为和资源消耗结合起来。
04如何将绩效和 DRGs、成本管理结合起来
大部分的医院中绩效改革都是一把手工程,但实际落地的过程中需要人事科人员去执行。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全流程都需要数据的支撑,然后找到绩效存在的问题,到结构的设计,最后进入 IT 支撑。
1. 找到问题:详细调研
通过广泛的各级干部访谈、各科室员工意见调查以及更详细准确的数据与对标分析,进一步识别需要通过绩效项目解决的问题,明确项目目标;同时访谈与调查中有效引导各级职工对绩效改革的正确理念,促进后续绩效改革方案的顺畅执行。
在医院绩效方案设计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调研,调研不够充分,将直接导致方案有问题,前期的调研引导不够,后期跟科室见面聊时,也容易导致返工。
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一个经历,在做一家医院的评价时,有一个数怎么也算不准,来回折腾了一个多月,最后发现这个指标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力不到千分之三,我就跟院长说,要么这个数你就硬拍,要么就取消掉这个指标,所以就是跟大家说,在采集数据的时候,还是要关注一点不同数据对结果的影响力有多大。
除了调研数据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运营指标,对本院和对标医院的运营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核心问题,比如在帮助某一家医院进行绩效调整时,院方想先做行政部分,但是运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收入贡献了全院收入的 80% 以上,所以我们建议先从重点住院科室入手,于是神外成了第一个试点科室,从试点科室看到住院收入比例特别高是因为几乎不开展日间手术。这就是从运营数据上找到的问题。
2. 设计绩效薪酬结构
绩效薪酬的结构设计有 6 大注意事项:
历史数据参考;
其他医院数据参考;
人力成本总额支出增幅<医院成本支出增幅<医疗收入增幅;
确定各系列的实际编制情况与规定编制是否匹配;
确定各系列员工的平均收入是否符合当地市场及医院实际价值需求;
解决因业务发展而导致各系列奖金存在不均衡问题。
在设计绩效薪酬结构时,需要总体设计,分步实现。不要一开始就医技护药后勤各是如何设计,否则有可能对整体效果大打折扣。
3. 建立科室和岗位价值的评价体系
为什么要提科室和岗位价值的评价体系呢?在此之前给大家引入一个概念——基础绩效。
我们发现医院体量越大,绩效在薪酬中所占的比例越高,有一家非常典型的医院,绩效部分占比接近 90%,固定工资就只能占不到 10%。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在企业当中,像销售这样非常看重业绩的岗位,风险收入都很少占到这么高的比例,在医疗行业中过高的风险收入会导致一系列的短视行为。再结合这家医院近年来人才外流,尤其是优势学科的人才外流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我们设计了基础绩效,把原先的绩效薪酬重新分配,拿出 20% 的额度做成基础绩效。
而不同科室和岗位的基础绩效的多少,根据科室和岗位价值的评价体系来确认,调整周期设置为一年,以此来保证基础绩效的合理性,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
科室和岗位价值的评价体系有两种设计思路:
一是利用现有成熟通用的评价方案(岗位价值评价);
二是开发适合组织特点的个性化评价方案(科室价值评价)。
下表中的评价要素为举例,不同地区的不同医院在构建评价体系时,一定会存在差异,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确立了评价要素之后,各要素的价值系数也不相同,对于医院的重点学科、待促进的学科、需限制的学科,价值系数都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4. 设计考核绩效体系
除开基础绩效,医院的考核绩效体系一般分为 3 大类:工作量绩效,运营绩效,管理绩效。
工作量绩效:比如用 RBRVS 的点数表示工作量,或者单价制,在引入 DRGs 支付之后,还可以以此来做一定的调节。坦率来讲,在我的实际工作中,美国的 RBRVS 很难直接拿到中国的医院上来用,基本都要根据医院多年做下来积累的一些经验值进行调整。
运营绩效:可控成本和其他成本。
管理绩效:设置核心考核 KPI。
5. 二次分配
算出来各科室的绩效薪酬之后,涉及到从科室到个人的二次分配。二次分配是不是从医院直接到个人?我不建议这么做,从逻辑上要计算是可以的,算工作量绩效时是基于患者信息,而患者跟医生是绑定在一起的,所以可以很明确地算出每个医生的绩效薪酬的数额,但是需要给到科室主任管理的权限,然而又不能全给到主任,否则就失去了绩效的导向作用。
一般医院会给到科室主任一定的分配比例,至于是 20% 还是 50%,取决于科室主任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成熟度。
这个过程中有一点特别提醒的是,无论是前期的调研,中间的价值评价,还是设计的绩效方案,都需要跟医院的各科室,尤其是比较难应付的科室达成一致,保证程序的公正性,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引导和沟通,让大家认可最终的结果。
6. 预期效果-促进医院综合发展
绩效改革的最终效果是促进医院的综合良性发展,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去检查改革的成效。
一是在医院重点监控的定性的一些指标上是否有一定的提升,比如满意度等;
二是在医院的经营数据上是否有定量的改善,比如科室收益分析等。
7. 风险控制
在进行绩效改革时,需要进行风险控制。
第一个就是一把手工程,如果院长不重视,或者说管理班子不那么和谐,那在整个方法上都会是有变化的。
第二个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总额和增量。
第三个是科室与岗位价值评估是基础。
第四个是完整的 IT 工具和数据的支撑,在引入 DRGs 时,数据的数量和质量缺乏都会影响绩效改革的进程,甚至就是完成不了。
转载:人事圈 作者:陈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