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郝敬铎:城市区级医院如何突出重围?
- 宋攀 县域卫生 | 2022-03-01 18:02:57
谈起当前医院发展面临的形势,院长郝敬铎的言语中,满是急迫:“必须得快速发展。蜗牛速度就是“倒退”!”
镇海人医位于浙江第二大城市——宁波市区。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张,让昔日的骆驼镇(镇海人医所在区域)越来越接近城市C位。遗憾的是,较多的人口流入并未带动本区域医疗机构服务量的明显提升。相反,市内发达的交通和三甲的挤压,使得镇海人医的医疗洼地效应愈加明显。以生孩子为例,镇海区40%的孕妇仍在外区就医。
高架铺设、地铁规划、跨江大桥开通……郝敬铎告诉记者,从镇海区人民医院出发,到宁波任何一家三甲医院最快15分钟,最慢30分钟。即便有收费和医保报销水平差异,地区居民甚至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也常为了更好的医疗条件舍近求远。此外,城市多中心发展,让区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也使得周边街道对镇海人医的向心力减弱。
“如果还不快速发展起来,还是固守于传统化的医疗服务,没有特色优势和差异化的高质量医疗,当地老百姓为什么要到你里来?”郝敬铎的自我诘问像是一把皮鞭,鞭策着他带领镇海人医加速进步,闯出一条区域医疗快速发展之路。
最终,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政策,让郝敬铎产生了灵感。
“共同富裕在医疗领域是什么?”“就是共建的医疗,共享的服务!”采访间隙,郝敬铎自信地读出自己在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记下的笔记。而谈到“共”这个字,他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便是镇海区的异乡同胞。
身为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区),发达的石化、制造业,以及良好的教育资源,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异乡人在镇海长期居住。官方数据显示,镇海区户籍人口为27万,但常住人口为51万。
每当看见异乡人提着大包小包来到镇海,郝敬铎就仿佛看见了年轻时的自己。今年41岁的郝敬铎祖籍江苏,在苏州医学院读书期间,因实习任务与浙江结缘,并在毕业后落户镇海。扎根之初,在镇海没同学,没亲人的郝敬铎,为了拓展社交圈,只好一次次靠“找老乡”来慰藉一颗孤单无依的心。
18年过去,“外来”的郝敬铎在镇海的土地上,完成了一名从普通医学生到公立医院院长的转变。现如今,当医疗“共同富裕”的使命压到双肩,他决定起身为异乡的兄弟姐妹们做点事。
郝敬铎所带领的镇海人医,是一家核定床位600张,拥有1000余人的年轻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建院仅10余年。受益于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医院设施设备先进,科室门类齐全。走在医院,规整的布局,利落的分流,处处显示着这家医院的年轻态。
【镇海区人民医院(宁波市第七医院)】
“就诊流程陌生,异地报销不便,方言多样理解困难……”对于这些异乡人就医服务的痛点,医生出身的郝敬铎久有感触。为着力打造有温度的异乡医疗,镇海人医创新推出“异乡E门诊”。
2021年11月14日,以“他乡遇故医,镇海诉乡情”为主题的“异乡E门诊”在镇海人民正式启动。记者注意到,活动现场,医生按户籍依次就坐接待来访人员,参与活动的老乡通过扫描桌子上的二维码,即可进入医院的省份社群。进群后,便可与群里同一省份籍医生随时交流,得到及时帮助。
在甬长期工作的河南籍妈妈小秋(网名)便是其中的受益者。
11月16日,晚上18:44分,小秋看着孩子嘴巴周围异常的皮肤,心急如焚。她赶紧拿起手机拍了张图片,顺手发到镇海人医河南E乡门诊社群里:“我想咨询下医生,孩子嘴巴一圈特别干燥,要去挂什么科,急诊可以吗?”
正在值班的河南籍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田俊华在群内看到消息,查了儿科值班表后,立即把第二天河南同事的门诊、急诊坐诊时间段回复给了小秋:“老乡您好!您可以选择这两个不同的时间段带小宝过来,直接找王医生看病。”
小秋:“现在就要过去看一下,已经好几天了,感觉越来越严重。”
田俊华:“今天晚上是陆医生的班。您来了我可以帮您打个招呼。”
小秋:“好的,10分钟就到急诊。”
几天过后,小秋又出现在群里:“医生真得很专业,就让回家多涂润唇膏,涂了一天就大好了,非常感谢。”
这是郝敬铎所希望看到的,一问一答间传递着的,除了医者的关爱,还有温暖的乡情。
“按照共同富裕的要求,我们医疗机构要建机制。异乡门诊实际上相当于是我们为异乡就医群体打造的‘绿色通道’。”郝敬铎解释说,异乡兄弟姐妹有问题可以在群里咨询;有需要时,也可在老乡医生的帮助下获得院内就医便利。简而言之,异乡E门诊承担了院前咨询、诊前分诊、灵活协调就医等功能。
【镇海人医异乡E门诊启动现场】
田俊华告诉中国县域卫生融媒体,除了疾病咨询外,院内就医流程,异地手续办理等也是患者经常询问的问题。曾有一位异乡产妇生完孩子,回家给孩子上户口时,被当地派出所要求提供医院出具的孩子在本院出生证明,情急之中联系了社群老乡,后经协调,医院住院服务中心免费把证明邮寄到了当地。见闻社群的温度后,更多的老乡加了进来。
“大家出门在外,还能找到乡音乡情”,郝敬铎介绍,社群之外,医院还设置了方便“老乡看病找老乡”的异乡E门诊。同时,为便捷异地报销,医院还在开发的“镇健康”小程序中打通了国家医保局的异地就医医保备案系统,异乡患者在住院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完成备案后,从而实现实时报销。
“异乡E门诊”推出后,有患者家属评价说,“这是一种情感就医模式创新,切中了中国人的故乡情怀,也符合当地实际。家里老人语言不通,有异地老乡医生接诊,感觉服务很周到。”事实上,镇海人医开展异乡医疗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医院1000余位员工中,60%以上来自五湖四海。
郝敬铎坦言,为深化E门诊建设,医院还将通过下企业义诊宣教、院内外广泛宣传等措施提升E门诊的知名度,同时更加集中院内E门诊接诊时间。即,由原来的工作日下班后和周末两天,集中在厂区务工人员普遍休息的周日,让更多的异乡同胞享受到镇海的医疗人文关怀。
郝敬铎深知,便捷的服务增进了患者对医院的接近性,但真正留住患者,还得依靠过硬的医疗和特色的服务。鉴于与区域内三甲综合医院实力悬殊的客观现实,他表示,找准发展方向是前提。
“其他医院不肯做的,没有精力做的,以及一些交叉方向专业,是我们考虑的重点。” 郝敬铎举例道,盆底康复,腹直肌分离,帕金森、癫痫、网瘾等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手术后化疗患者输液港替代PICC置管等。“像输液港,其他医院也在做,但他们通常不会重点发展。而我们会投入专门力量,配备兼具外科与介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全力打造。”
郝敬铎同时表示,重点发展专业选定也会充分考虑患者就医习惯,避免与域外高水平医院的直接竞争。例如,镇海距离上海仅两、三个小时路程,当地居民收入水平亦较高,一旦不幸确诊肿瘤等大病,老百姓还是会舍近求远,因此重点发展专业应避开像肿瘤手术类这样的专业。
品牌方向定了,最难的是人才。对县区级医院而言,高水平人才就像是一条难以逾越的壕沟,自己培养,周期长,人才引进又风险高。但镇海人医等不起。医院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退路的镇海人医,迎难而上,跑出了人才建设加速度!
中国县域卫生了解到,人才引进方面,一旦遇到合适的“候选人”,院领导便会想尽一切办法,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田俊华是医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典型代表。今年42岁的田俊华原是河南省一家地市级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副主任医师,在早产儿、危重新生儿救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十分符合镇海人医建设危重新生儿中心救治中心的需要。洽谈过程中,她一方面被镇海先进的教育资源、强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志趣相投的发展空间所吸引,一方面她也不忍在不惑之年割舍故土,远离年迈双亲。理想与现实的冲撞,让她的内心陷入剧烈冲突,决定亦不断反复,甚至即便来到镇海后仍选择不辞而别。她本想,通过这样“负义”的举动招来院方的放弃,但没想到在离行的火车上,院长的挽留电话追来。即使仍遭到拒绝,郝敬铎也不气馁,待田俊华到达河南后的第二天,坚持联系。最终,田俊华被镇海人医的诚心打动,现实向理想让路:一家四口举家南迁镇海。
来甬后,在院方的不懈努力下,两个孩子的入学问题得到解决。考虑到实际情况,医院也对她同来医院工作的爱人作出灵活的上班安排:不参与值夜班,上班时间灵活。因为镇海人医原本无专业的新生儿医师,田俊华到位后,刚开始硬是一个人扛起了新生儿科的大旗,前三个月每天都吃住在医院。
在田俊华的带动下,医院新生儿救治水平快速提升,刷新了镇海区救治纪录,成功救治一名仅有31周,体重仅有1600g,意外诞生在孕妇裤管里的濒死早产儿,以及一名仅30周,体重1500g的极早产儿。如今,更多的高危产妇放心地在镇海人医待产,更多的危重新生儿在镇海就近得到良好照护。
【田俊华(下)正在为一名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进行气管插管】
除了一颗诚心引进外来人才之外,镇海人医还铁心培养本土人才。
为打破人才建设论资排辈的旧制,加快青年医师成长步伐,镇海人医发起了“青年医师攀登人才计划”。宽进严出,选拔年轻医生,进行技术、科研重点培养,挑战高目标,培训高强度,保证高水平,宁缺毋滥。
今年33岁的介入及肿瘤科主治医师宋坤便是计划中的一员。谈及计划给自己带来的改变,他直言,工作的目标性和主动性更强了,收获也更多了。“原来就是收治患者、处理患者,比较被动,不会主动地寻找自己问题,处理问题。”入选计划后,普外科出身他,更早地明晰了职业发展定位——介入肿瘤。两年多来,除了普外科常见的手术外,自己比同龄人更多地掌握了肿瘤介入手术技能,在肿瘤方面的知识也了解得更加深入了,填补了本科室的一些服务空白点。“以往,科室棘手的肿瘤患者肠梗阻问题,以及开刀手术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通过介入方式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临床上颇有成就感之外,在导师的指导下,宋坤还发表了一篇SCI论文。
“只要你肯干,愿意干,医院会给与全方位的支持。”宋坤深觉,近两三年来,“整个医院都处于一种年轻的状态!”
【宋坤正在进行肿瘤介入栓塞手术】
田俊华也有类似感受。被问及外地引进人才,如何适应医院环境时,她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不需要做什么心理准备,医院很容易融入。”她举例道,科里需要购置一台呼吸机,上报给医院。领导随即表示,只要患者病情需要,可以立即打报告。田俊华希望化验室给早产儿抽血化验时,能在保证临床需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采血量。情况反映第二天,化验室主任就把问题解决方案拿出来了。小患儿需要做床旁胸片,放射科技师随叫随到……就是这一点一滴的通力配合,让田俊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医院凝聚力。
如今,在求贤若渴、开放包容的医院文化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四海良医相聚镇海人医,与本地破土而出的年轻翘楚一起,托起了医院的近C位振兴之梦!“学了很多医院管理思路、方法,最后发现落地执行还是要靠‘人’!”
郝敬铎深信,有这样一帮有能力、有情怀、有毅力的人在,镇海区医疗共同富裕之路必将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