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央视新闻联播“点赞”,医共体借助信息化手段走出信息孤岛
- 迈润 | 2021-06-30 10:39:19
导读
5月底,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题为《浙江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新闻,报道了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建设成效,为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建设点赞。6月4日,《人民日报》健康版面刊登了《我国已建成县域医共体4028个看病不出县 百姓得实惠》一文,也聚焦县域医共体。
通过4年多的探索和建设,我国县域医共体数量快速增长。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底,我国已建成县域医共体4028个。各县域医共体在不断发展,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也显著提升,关注医信邦招投标报的读者可以发现,在上个月,永德县医共体总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招标金额高达5000万元,在5月的总招标金额排行榜中位居前5,这也印证了医共体建设的投入力度。
那么,县域医共体给基层群众到底带来了哪些实惠?
走出“信息孤岛” 实现互联互通
此前,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组建队伍,并自主研发HIS信息系统,经历一年多时间,内部住院系统率先上线。为了进一步打破数据“围墙”,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打造医共体云平台,并通过9大管理中心、3大共享中心,逐步实现了一体化,即医共体总院与各分院共用一套业务系统,共享一个数据中心,不同医疗机构的业务数据通过院区代码来区分,统一采集和存储医疗健康服务与管理数据,提供实时交互、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综合监管等服务,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医共体云平台带来的效率性、惠民性,让老百姓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通过员工助手,“叮”一声响,家庭签约医生就会收到自己签约服务患者就诊、出入院的信息,在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所属的成员单位内,当患者进行心电图诊断时,牵头医院乐清二院的医生可以实时查阅患者诊断数据,并做出诊断报告,将结果回传给患者主治医生。在医共体成员单位内“最多跑一次”便可获得同质化的服务体验。
近日,在河南省举办的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总结交流大会暨典型案例发布仪式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运行评价处处长胡同宇表示,当前我国分级诊疗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存在患者上转容易下转难的情况。在医共体建设中,以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为基层卫生发展的路径和目标,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医共体建设和乡村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医疗资源集约配置,推进管理制度、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改革,强化医疗服务,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黑龙江省铁力市医共体党委书记史家明表示,医共体采取个性化施策,明确医共体各成员单位服务定位和发展方向,使得铁力市医共体村卫生所环境和设备实现标准化配备。通过建立乡村医生培训基地,人力资源共享,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人才按需流动、服务质量提升”的目标。采取中心药房制,由中心医院统一调配药品。积极开展义诊和巡诊活动,解决基层老百姓看病上下流转不方便的问题。此外,铁力市如今正在筹备的医养集团和医共体信息化系统正在提档升级中,能保证医疗服务同质化,真正实现互联互通。
医共体借助信息化建设这根“纽带”,提升诊疗格局和就医模式,依托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打通了基层患者就医的“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医院与各院区的“信息孤岛”和“业务壁垒”,让医共体内部真正实现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医防融合,着力提高慢病管理服务能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宋文舸曾表示,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在同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过程中初见成效,在强调“医防融合”的慢病管理中,基层融合也尤为重要。所以要进一步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善医共体政策环境,促进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的对接,促进城乡医疗服务和健康事业的融合,助力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
2019年2月,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正式启动医共体建设,通过推进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实现数据共享,使村卫生室联通区人民医院医疗硬件资源,使慢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区级人民医院的服务。搭建刷脸就医、电子发票、药品配送、医养平台等模块,极大方便慢病患者的就医。通过与双向转诊平台打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快速转诊渠道,社区治疗效果较差的病人,可通过村卫生室医生直接预约区人民医院的医生,甚至直接开出医院的化验单和住院单,之后患者可直接到医院就诊、检测和住院。
为了加强基层慢病管理,被人民日报“点赞”的浙江省东阳市医共体也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推出县级医院专家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联合坐诊;
将慢病药品目录下沉,让“老慢病”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买到“县级药品”;
针对病情稍重的患者,还可以通过双向转诊平台,直接将其转至县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省去许多中间环节。
2019年,东阳市将医共体融入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城乡的慢病防控体系。对于35岁以上的患者,在就医前都要进行血压测量,如发现血压数值异常,信息平台会将患者信息在线推送给社区医生,交由他们二次复核,经复核明确诊断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形成闭环管理,社区医生将根据患者分级情况做好规范管理。而糖尿病则通过抓取医疗机构检验血糖异常信息,推送给社区医生进行复核,明确诊断后患者也将纳入统一管理。在东阳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患者的诊疗信息已实现县域内互联互通,个人健康档案数据在医生诊间能全面实现调阅,患者可灵活选择在任何一家医共体成员医院就医,减少了重复检查,大大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提升了慢病管理的效率。
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和改善的过程,而信息化作为医共体建设的重要抓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不断总结,通过创新思路和创新模式,对优化就医流程、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化利用、节省投资成本、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不管是提供线上还是线下医疗服务,最终的落足点都是服务,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全民健康的管理与促进。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5月底,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题为《浙江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新闻,报道了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建设成效,为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建设点赞。6月4日,《人民日报》健康版面刊登了《我国已建成县域医共体4028个看病不出县 百姓得实惠》一文,也聚焦县域医共体。
通过4年多的探索和建设,我国县域医共体数量快速增长。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底,我国已建成县域医共体4028个。各县域医共体在不断发展,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也显著提升,关注医信邦招投标报的读者可以发现,在上个月,永德县医共体总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招标金额高达5000万元,在5月的总招标金额排行榜中位居前5,这也印证了医共体建设的投入力度。
那么,县域医共体给基层群众到底带来了哪些实惠?
走出“信息孤岛” 实现互联互通
就拿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举例,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成立于2019年3月,覆盖乐清市中东部及周边市县约40万人,以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涵盖10家卫生院,1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72家卫生室。
此前,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组建队伍,并自主研发HIS信息系统,经历一年多时间,内部住院系统率先上线。为了进一步打破数据“围墙”,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打造医共体云平台,并通过9大管理中心、3大共享中心,逐步实现了一体化,即医共体总院与各分院共用一套业务系统,共享一个数据中心,不同医疗机构的业务数据通过院区代码来区分,统一采集和存储医疗健康服务与管理数据,提供实时交互、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综合监管等服务,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医共体云平台带来的效率性、惠民性,让老百姓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通过员工助手,“叮”一声响,家庭签约医生就会收到自己签约服务患者就诊、出入院的信息,在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所属的成员单位内,当患者进行心电图诊断时,牵头医院乐清二院的医生可以实时查阅患者诊断数据,并做出诊断报告,将结果回传给患者主治医生。在医共体成员单位内“最多跑一次”便可获得同质化的服务体验。
近日,在河南省举办的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总结交流大会暨典型案例发布仪式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运行评价处处长胡同宇表示,当前我国分级诊疗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存在患者上转容易下转难的情况。在医共体建设中,以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为基层卫生发展的路径和目标,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医共体建设和乡村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医疗资源集约配置,推进管理制度、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改革,强化医疗服务,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黑龙江省铁力市医共体党委书记史家明表示,医共体采取个性化施策,明确医共体各成员单位服务定位和发展方向,使得铁力市医共体村卫生所环境和设备实现标准化配备。通过建立乡村医生培训基地,人力资源共享,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人才按需流动、服务质量提升”的目标。采取中心药房制,由中心医院统一调配药品。积极开展义诊和巡诊活动,解决基层老百姓看病上下流转不方便的问题。此外,铁力市如今正在筹备的医养集团和医共体信息化系统正在提档升级中,能保证医疗服务同质化,真正实现互联互通。
医共体借助信息化建设这根“纽带”,提升诊疗格局和就医模式,依托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打通了基层患者就医的“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医院与各院区的“信息孤岛”和“业务壁垒”,让医共体内部真正实现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医防融合,着力提高慢病管理服务能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宋文舸曾表示,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在同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过程中初见成效,在强调“医防融合”的慢病管理中,基层融合也尤为重要。所以要进一步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善医共体政策环境,促进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的对接,促进城乡医疗服务和健康事业的融合,助力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
2019年2月,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正式启动医共体建设,通过推进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实现数据共享,使村卫生室联通区人民医院医疗硬件资源,使慢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区级人民医院的服务。搭建刷脸就医、电子发票、药品配送、医养平台等模块,极大方便慢病患者的就医。通过与双向转诊平台打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快速转诊渠道,社区治疗效果较差的病人,可通过村卫生室医生直接预约区人民医院的医生,甚至直接开出医院的化验单和住院单,之后患者可直接到医院就诊、检测和住院。
为了加强基层慢病管理,被人民日报“点赞”的浙江省东阳市医共体也实施了一系列举措:
推出县级医院专家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联合坐诊;
将慢病药品目录下沉,让“老慢病”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买到“县级药品”;
针对病情稍重的患者,还可以通过双向转诊平台,直接将其转至县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省去许多中间环节。
2019年,东阳市将医共体融入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城乡的慢病防控体系。对于35岁以上的患者,在就医前都要进行血压测量,如发现血压数值异常,信息平台会将患者信息在线推送给社区医生,交由他们二次复核,经复核明确诊断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形成闭环管理,社区医生将根据患者分级情况做好规范管理。而糖尿病则通过抓取医疗机构检验血糖异常信息,推送给社区医生进行复核,明确诊断后患者也将纳入统一管理。在东阳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患者的诊疗信息已实现县域内互联互通,个人健康档案数据在医生诊间能全面实现调阅,患者可灵活选择在任何一家医共体成员医院就医,减少了重复检查,大大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提升了慢病管理的效率。
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和改善的过程,而信息化作为医共体建设的重要抓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不断总结,通过创新思路和创新模式,对优化就医流程、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化利用、节省投资成本、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不管是提供线上还是线下医疗服务,最终的落足点都是服务,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全民健康的管理与促进。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